
雨湖融媒6月13日讯(通讯员 谢佳)在风车坪学校的美术课堂,没有静默临摹与纸上答卷,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自信地立于讲台,化身 “小讲师”,用童声解读世界名画。这场学校各班开展的 “我们一起说‘画’” 活动,将传统美术作业革新为口头汇报项目,构建起多元评价体系,成为美育改革的创新实践。
活动打破传统作业形式,将 “赏析” 转化为集深度研究、信息整合、观点提炼与公开表达于一体的综合实践。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,在挖掘画作背景、分析艺术特色的过程中,实现审美素养的内化提升。“小讲师” 模式更激活课堂生态,同学间的分享互动,让艺术学习充满多元视角与鲜活体验。
多元评价机制如同精密运转的 “成长监测仪”,全方位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。它不仅关注内容准确性、表达清晰度等 “看得见” 的成果,更像敏锐的 “显微镜”,聚焦学生在项目筹备、临场发挥中的综合能力。以二年级315班 “三分钟” 限时挑战为例,当小讲师们在有限时间内,用凝练的语言串联起《松鼠》的灵动笔触与《杂技戏孩图》的历史趣味,这份对时间的精准把控与信息的高效提炼,都成为表现性评价的生动注脚。
课堂中,台下同学化身 “成长观察员”,他们或举手追问《呐喊》的创作灵感,或用掌声为解读《大丽花》的小讲师喝彩,这些即时反馈如同灵动的音符,共同谱写出互动式评价的乐章。而教师则以 “全景视角”,通过观察量表、成长档案等方式,细致记录每个孩子从资料搜集时的专注神情,到站上讲台时的自信蜕变,让评价不再是冰冷的分数,而是串联起学习全程的温暖成长轨迹。
活动开展至今,已结出累累硕果:四年级学生以专业视角深度解析《红色的和谐》《春到西藏》等中外名作,展现出扎实的艺术鉴赏功底;二年级学生则用童趣语言解读《高原之歌》《杂技戏孩图》,将艺术魅力诠释得生动鲜活。这场美育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表达能力,更通过探究式学习,培育出充满活力的美育新生态。
责编:易阳思
来源:雨湖区教育局
乐之书店“如约而至”:静享阅读时光,尽享诗意人生
视频丨万楼·青年码头,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,让老湘潭焕发新活力!
文旅专题丨一路芬芳 经典雨湖
专栏丨雨湖文苑
义源当铺思“秋”
视频丨穿越时空的风情 唤醒传统街区的温情记忆 风车坪文创街区举行汉服快闪秀
张岱:老窑湾筷子巷纪事
张岱:今昔唐兴街
下载APP
分享到